凯旋生活网 汇聚海量最新生活资讯

男生颓废网名打开心灵之窗(热恋中的个性签名圣诞老人忙着在商店门口爬墙)

2024-03-23 20:46:49 已围观 110 次来源:互联网编辑:凯旋生活网

一碗高粱米粥的散文ZVt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精美插图欣赏ZVt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
上世纪六十年代,我在董家小学就近上学。没成想刚进小学就赶上文革,学校停课,批判张校长“走白专道路”。我和我的同学们被拢到一间教室抄报纸批判“三家村”黑店。什么“三家村”,当时我们并不知晓。中间我和童伴厉海溜出来,厉海叫我到他家玩儿。他家在大队的老三队,不远,我就去了。我们所在的大队原来叫董家大队,文革这时改名叫胜利大队。至于现在叫杨树园子村则是文革结束之后的称谓了。
那时我们家吃的都是生产队发放的360斤皮粮,苞米占多半,只有少量的高粱。苞米粒是带皮磨成面,做成大饼子贴在锅里烙熟吃起来有点剌嗓子。而高粱是用石碾子推出来的,很粗的那种高粱米,煮出来的米饭是红色的,是名符其实的红米饭,吃起来有点涩。即便如此,吃上一顿高粱米饭也算是幸事。
从学校出来走十分钟就看到厉海家的土平房了,烟筒冒着袅袅的青烟,告诉我们他家已经做饭了。厉海的爸爸是个长着大头顶长脸盘大嗓门儿的中年汉子,是大队贫协主席。厉海的大哥厉山在文革开始前就考上了东北大学,当时还没有毕业。家里出了秀才,屯里人还是很羡慕的。厉海的妈妈是地道的农家妇女,人情不错。说起来和我家还连得上一点远亲,我得管她叫二姨。
一进厉家门儿,二姨就对我嘘寒问暖,热情得很。厉海爸爸去公社开会还没回来。二姨十分麻利地将我拉到炕桌旁边,桌子一头儿放着青色陶制饭盆,里面的高粱米粥冒着热气,清香缭绕,很粉白的那种米粥。后来回家问母亲才知道,这是用“文化米”做的粥。所谓“文化米”就是用电动磨米机磨出来的高粱米。这在当时是得到三十华里外的粮米加工厂才能办到。在生产队里,对多数人家来说还只是个奢望。
不觉间到了中午,“孩儿,来吃粥”,是二姨叫我吃饭了。很好看的香甜高粱米粥,吃到嘴里很爽的那种。二姨给我盛了一满碗。菜呢只是几个在饭锅里煮熟的土豆拌酱,酱是自家下的,很浓的酱香味。还有几半儿蒜拌到土豆酱里。就是这样一顿午餐,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。
几年后厉海的大哥毕业分配到长春一汽工作,不久就听说厉海和爸爸妈妈一起随迁,我就再也没见过他们。现在想必厉海早已成家或为人父,或做了爷爷或姥爷,二姨和姨夫或已经年作古,但二姨赐我的那碗高粱米粥却依旧记得,那种香味仿佛依然在口,不曾忘却。ZVt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文章插图ZVt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