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旋生活网 汇聚海量最新生活资讯

汤淳渊 匿名行善24载 让“莫文隋”精神永在

2024-01-29 10:38:00 已围观 128 次来源:互联网编辑:凯旋生活网

  “不留讣告、不添"寿衣",骨灰洒入长江,后事操办人员应在10人之内……”早在11年前,有一位老人就立下了这样一份名为“身后事”的遗嘱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24年前,这位老人化名“莫文隋”,默默资助贫困学生;2019年7月12日晚,他因病去世,享年83岁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他就是江苏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7月14日中午,在少数亲友以及南通大学领导和老同事的目送下,汤老的遗体在南通殡仪馆火化。他在世间的最后一程,一如他的人生一样低调而简朴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“对人好,这是他的本性。他看不得别人可怜。”汤淳渊的妻子顾宗勤说。“他个人在经济上也不是特别宽裕的,特别是得了重病进院治疗要花很大一笔费用,我叫他停止捐款,他却说这是不可能的。”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丁晓羚动情地回忆道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24年前 “莫文隋”登上了“全城热搜”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1995年3月,就读于原南通工学院的女生石洪英遭遇不幸,多病的寡母不幸去世,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依靠。不久,她便收到一个署名“莫文隋”的人寄来的100元汇款,汇款单附言“生活补助费”,地址为南通市 “工农路555号”。从此,“莫文隋”每月都要给石洪英寄去100元钱,直至完成学业,汇款单上也总有 “要好好学习”“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”等简短话语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但当石洪英几次踏访工农路想要寻找这位好心人时,却发现并不存在“555”号。直到此时,大家才明白:“555”其实就是“无无无”,“莫文隋”则是“莫问谁”的谐音。遍寻不得,就此,“莫文隋”登上了全城热搜,城市处处张贴着“莫文隋,你在哪里”的大幅海报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就在轰轰烈烈寻找的背后,汤淳渊又默不作声给原南通工学院学生处寄去了1000元,并附信请学校从家住苏北的特困生中选一人,“每人月发给100元,作为生活补贴”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而最早得到“莫文隋”帮助的原南通工学院,也设立了“莫文隋基金”,全院教职员工,在物质上、精神上向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。与此同时,该院各系还成立了 “莫文隋服务队”,师生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广泛地为社会服务,而帮助石洪英的“接力棒”,也从“莫文隋”手中传到南通印染厂,这个厂尽力为她安排了工作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1995年12月,经过南通当地媒体报道之后,“莫文隋”的感人事迹温暖江海大地;1997年1月5日和4月21日的《人民日报》分别以《南通:群起效仿 “莫文隋”》《南通:“莫文隋”有新篇》为题,进行跟踪报道。2002年11月3日,中央电视台《焦点访谈》栏目播出专题片《道德的力量》,聚焦由莫文隋引发的“南通现象”……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做该做之事,做到了人生的终点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回忆起当年全民寻找 “莫文隋”的情景,汤淳渊的爱人顾宗勤告诉记者,其实自己很长时间内也被蒙在了鼓里。老人说,上世纪90年代中期,她在报纸上看到了“莫文隋”写给贫困生的信,“我问他是不是他写的,他还一直否认,他的笔迹我能不知道吗?我一看就知道是他了。”顾宗勤告诉记者,直到后来有媒体来家中采访,汤淳渊才承认了自己就是报纸上被寻找的“莫文隋”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坚持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400元捐给学校的莫文隋基金,是他给自己立下的“约定”。对于汤淳渊来说,这只不过是做该做之事,就如同每日的刷牙洗脸,做到人生的终点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2018年3月,汤老因病情加重住进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,而重症监护治疗需要一大笔费用,即便面对如此沉重的负担,他也从未“失约”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“只要有心,人人都做得到”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谈及当初为何要起这个名字,汤淳渊老人曾说:“我想就是想一个比较文化一点的名字,一看就知道是假名,但这个名字如果你不去深究的话还以为是个真名。我做的这些事情都不大,人人都能做。雷锋他做的事,我觉得也是很平凡的事,没有什么太多惊天动地的事,但他就是在平凡的事情中显出了他这个人的人格的魅力,体现了他的价值。”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对于汤淳渊的低调助学,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正平感触颇深:“当时我第一次代表组织去找他时,他说不想公开,要匿名资助,不愿给孩子们增加任何压力,这就是他的本愿。”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即使 “莫文隋”已成为亿万群众瞩目的新闻人物,各类表彰大会领奖时仍缺少“莫文隋”的身影。多年来,汤淳渊坚持不接受媒体拍照、采访的原则,不愿在媒体面前露面。直到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,汤淳渊得知奥运圣火将在南通传递,决定申报担任火炬手并获得成功,至此,汤淳渊的形象才首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“莫问谁”之后,身边多了“关辛 (关心)”“卫英才 (为英才)”“任有琴(人有情)”……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经过新闻媒体报道后,“莫文隋”的感人事迹传遍了全国,“莫文隋”也因此成为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。“莫文隋”带来的 “好人文化”也在南通引发“滚雪球”效应,据不完全统计,从1995年涌现“莫文隋”开始,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,就收到捐款近百万元,其中不留名的就有100多笔。而如“关辛(关心)”“吴铭(无名)”“卫英才(为英才)”“任有琴 (人有情)”等一批批爱心人士也不断涌现,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温暖整个城市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来自南通的志愿者张雁说,做志愿活动正是受到“莫文隋”事迹和精神的引领。张雁说,“莫文隋”坚持公益的精神让她收益最深:“其实并不是说要做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,或者说让别人知道,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把每一件小事做好,坚持把一件事情能够长期地做好。哪怕没有人知道我们。”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汤淳渊老人走了。 而 “莫文隋”,是他留给这世间的一张温暖名片。 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

据中国文明网r7z时刻为您分享日常小知识